废水分析中为何常用COD与BOD作为核心污染指标?
在废水处理与环境监测领域,化学需氧量(COD)和生化需氧量(BOD)是评估水体污染程度的两大核心指标。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,为污染治理提供关键数据支撑。以下从科学原理、应用场景及互补性三方面解析其重要性。
一、COD:快速量化总有机污染的“标尺”
化学需氧量(COD)指在一定条件下,用强氧化剂(如重铬酸钾)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,单位为mg/L。其核心价值在于:
全面覆盖污染物:COD能氧化几乎所有有机物(包括可生物降解和难降解物质),甚至部分无机还原性物质(如硫化物、亚硝酸盐),因此可视为废水中“总还原性物质”的总量指标。
高效快速检测:通过重铬酸钾法或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,COD可在2小时内完成测定,适合大规模水质监测和应急污染事件分析。
指导工艺选择:高COD废水通常需要强氧化技术(如芬顿氧化、臭氧处理)或高级氧化工艺,而低COD废水则可优先考虑生物处理法。
二、BOD:衡量生物可降解性的“活体检测仪”
生化需氧量(BOD)指在20℃条件下,微生物分解废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溶解氧量,通常以5日BOD(BOD₅)为标准。其独特作用在于:
反映生物处理潜力:BOD₅值越高,说明废水中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越多,生物处理工艺(如活性污泥法、生物膜法)的适用性越强。
评估水体自净能力:自然水体中,BOD₅与溶解氧(DO)的平衡关系直接决定水体是否会发生黑臭或富营养化。例如,BOD₅>4mg/L时,河流可能因缺氧导致鱼类死亡。
控制排放标准:多数国家将BOD₅作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核心指标,如中国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要求一级A标准BOD₅≤10mg/L。
三、COD与BOD的互补性:构建污染评估的“双维度模型”
单独使用COD或BOD均存在局限性,二者联用可实现更精准的污染诊断:
COD-BOD差值:反映废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比例。若COD远高于BOD,说明废水需预处理(如水解酸化)提高可生化性;若二者接近,则可直接采用生物法。
BOD/COD比值:作为可生化性评价的关键参数。一般认为,BOD/COD>0.3时易生物处理,0.2-0.3时可生物处理但需优化工艺,<0.2则需结合化学或物理方法。
结语:COD与BOD如同废水分析的“左右眼”,前者聚焦总量控制,后者关注生态风险。通过二者的协同监测,既能快速判断污染程度,又能科学制定治理策略,为水环境安全提供双重保障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